中医学对ITP病因病机及治疗方法研究概况
作者:cuibin 日期:2011年08月06日 来源:本站原创 浏览:


 中医学对ITP病因病机及治疗方法研究概况

本病属于中医的“血证”、“发斑”、“紫斑”、“肌衄”、“衄血”和“葡萄疫”等范畴。

《医学正传》(明.虞抟)率先将各种出血命名为“血证”,《证治要诀.诸血门》(明.戴元礼)则最早把肌肤出血名为“肌衄”。

明清之前有关肌肤出血的论述没能与其它部位出血分开来,只是笼统阐述出血的病因病机。

《内经》将出血的原因归纳为六淫、七情及饮食劳倦等。《金匮要略》认为火热、虚火、湿热、虚寒、酒毒和瘀阻等皆可引起出血。

金元时期,诸家并起,各派争鸣。寒凉派领袖刘河间对出血病因力主实火;滋阴派主帅朱丹溪则首倡虚火之说。明清以降,肌肤出血始与其它部位出血逐渐区分开来。张景岳:“故察火者,但察其有火无火;察气者,但察其气虚气实。知此四者而得其所以。”唐容川的《血证论》和王清任的《医林改错》提出了淤血可以导致出血。中医学对ITP病因病机及治疗方法研究概况

现代中医理论对ITP发病机理的认识大致概括为:(1)火热毒邪;(2)气虚不摄;(3)阴虚火旺;(4)淤血内阻。

上述四点,气虚不摄、阴虚火旺与淤血内阻三者最为常见,既是出血的原因,又是出血的结果,且往往兼并存在。其中,气虚、阴虚是本,火热、淤血是标。所以归根结底,ITP的发病机理是气阴亏虚,是始发环节,而火热与淤血则是继发的原因。可概括为虚、火、瘀三点。

对其辨证分型目前尚不统一,最通行的是分为血热妄行、气不摄血和阴虚火旺三型。

自一九八九年以来有关中医辨证与现代免疫学指标关系的研究取得了一些成果,重点研究了PAIgG和T淋巴细胞亚群等指标,发现实证组各项免疫学改变较虚证组为轻。

中医治疗概括起来主要有辨证施治与辨病施治两大类。前者又分为严格意义上的辨证论治和基本方固定上的随证加减两种。后者是指不以辨证分型为指导,而是固定一方治疗。又可分为单方单药和复方两种形式。从用药上看,最常用者为生地,其次为炙黄芪和当归。所涉及中药有健脾益气类、养血补血类、滋养肝肾类、补肾壮阳类、清热解毒类、清热凉血类、活血化瘀类、凉血止血类、收涩止血类和疏肝柔肝类。另有象关公须、扦扦活等少用药共约七十余种。从立法上看,以补肾健脾和扶正兼治血最常用。

1.  辨证施治

(1)       不固定处方,辨证分型施治。也有人在辨证施治的基础上加入特效药如商陆、雪见草(荔枝草)、扦扦活(接骨木)、墓头回(墓头灰、箭头风、异叶败酱)、黄鼠狼肉等。

(2)       固定基本方,随证加减。其中有以益气养阴清热活血为主的栀子地黄汤;有以益气补肾泻火为主的益气补肾泻火汤;还有以治标的清热活血之品为主方,参照脏腑辨证随证加减,代表方如重用仙鹤草生地方,也有从肝脾论治而以制首乌、枸杞子、生地、阿胶、女贞子、黄芪、党参、白术、大枣组成基本方。

2.  辨病施治

是不以辨证分型为指导,固定一方针对性治疗。有如下两种形式:

(1)       单方单药:有江南卷柏片(原名紫癜清),其总有效率与强的松对照组相近。若与强的松联合使用可提高总有效率单线效率仍不理想。还有昆明山海棠片、血宁胶囊、绞股蓝冲剂与口服液以及血康口服液(肿节风干浸膏)等。

(2)       复方:由二味以上中药组成,固定厨房,不随证加减。依据复方的基本功能不同大致有如下几类:

①以双补脾肾为主的组方:如以一派壮阳温肾药巴戟天、锁阳、肉苁蓉、附片、党参、淮山等组方的锁阳冲剂,对脾肾阳虚、脾气虚弱和阴阳两虚的患者适用。又如90增血冲剂主要由当归、黄芪、荔枝草、淫羊藿等组成,对纠正T淋巴细胞亚群紊乱有效。②单纯从脾论治:如血宁II号、归脾汤合四生丸等均为从脾论治。③活血化瘀为主组方,如一方以当归、川芎、红花、赤芍和益母草活血化瘀为主,加用鸡血藤益气活血,黄芪和党参健脾益气。④清热解毒凉血止血立法,如以玳瑁、女贞子、土大黄、黄药子、山豆根、生地、丹皮、当归、茜草根、紫草、仙鹤草、旱莲草等组成的蜜丸。⑤从肝论治,如以小柴胡汤去半夏、生姜,加木贼、石苇、马鞭草生地等组方治疗。⑥从肺论治,如具有清肺泻火作用的黑龙汤,由黑豆衣、熟地、黑芝麻、龙葵、龙眼肉、牛西西、生首乌和大枣组成,配合增红散(石榴皮、鸡血藤、路路通及花椒等分研末)。⑦ 中药制成的注射剂,如牛西西注射液(羊蹄根、茜草、鹿茸草、甘草制成)、癌灵注射液(由砒石、轻粉制成)等。

3.  其他中医疗法

指中药以外的针灸、理疗等方法,立法原则与药物治疗大致相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