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西医结合诊疗特发性
血小板减少性紫癜
特发性
血小板减少性紫癜(Idiopathic thrombocytopenic purpura,ITP)或称原发性
血小板减少性紫癜是一种免疫介导的血小板减少综合征,因外周血中存在拮抗血小板的自身抗体,引起免疫性血小板破坏增多的一种出血性疾病,故又称自身免疫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Autoimmune thrombocytopenic purpura,ATP)。其特点为血小板寿命缩短,骨髓巨核细胞正常或增多,伴成熟障碍。其主要临床表现为皮肤粘膜出血,甚或内脏出血。
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约占出血性疾病总数的30%左右,其确切病因尚不清楚。欧美国家年发病率为5~10/10万人口,任何年龄阶段均可发病,儿童发病情况:男∶女=1∶0.94,成人主要发生在20~40岁阶段,其中女性发病是男性的3倍左右,很少有前驱感染史。
本病属于中医学的“血证”(Blood troubles)、“衄血”(Hemorrhage)、“紫癜”(Eruption)等范畴。
病因病机 中医认为本病主要与感受外邪、饮食不节、房劳过度、久病体虚等有关, 外感者,蕴毒于内,波及血分,灼伤脉络,血溢脉外而留于肌肤之间,发为紫癜;若毒蕴化火,血随火升,上出清窍则为吐衄,移热于下,灼伤阴络则见尿血黑便。内伤者,烦劳过度、房室不节、早婚多育、久病热病等损及肝肾,伤阴耗津,致阴血亏虚,滋生内热,灼伤脉络;或饮食不节、饥饱无度、劳倦过度,皆伤于脾,失于统摄,血溢脉外;或久病入络,络脉不畅,或肝郁气滞,血行不畅则脉络瘀阻,血不循经,溢于脉外,出现各种出血症状。其病机总属血不循经,溢于脉外;涉及火与虚两个方面,火有实火与虚火之分,虚有气虚与阴虚之别;火热可灼伤脉络,迫血妄行,气虚致血失统摄,血溢脉外;另外,血瘀阻络,血不归经亦可导致本病。
急性型者多因外感邪热,火热炽盛,灼伤脉络,迫血妄行而发病;慢性型者以肝脾肾虚损为其发病基础,常因外感或劳欲而诱发,易虚实并存,“虚”则气虚、阴虚甚或脾肾阳虚,“实”则热和瘀,并可夹湿。
现代医学认为ITP系血小板免疫性减少,骨髓病理显示增生良好,巨核细胞数目正常或增多,幼稚巨核细胞或无血小板形成的颗粒巨核细胞明显增多,外周血中血小板减少。其脾脏病理结构显示脾单位面积内淋巴小结数目无显著增加,但滤泡面积、生发中心均显著增加;脾脏红髓和边缘带吞噬细胞数密度和面积均显著升高。
急性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acute idiopathic thrombocytopenic purpule,AITP)确切病因尚未完全阐明,多与病毒感染相关,多发生于病毒感染的恢复期,如风疹、麻疹、水痘、腮腺炎、流感等病毒感染性疾病;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巨细胞病毒感染和病毒性肝炎、疫苗接种等也可引起血小板减少。其发病与免疫相关,其机制可能是包括病毒抗原在内的抗原抗体复合物与血小板膜上Fc受体结合,或病毒抗原产生自身抗体与血小板膜发生交叉反应,使血小板受到非特异性破坏,并被单核巨噬细胞系统所清除。
慢性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Chronic idiopathic thrombocytopenic purpule,CITP)的病因及发病机制至今未完全阐明,研究表明免疫异常或免疫多态性因素与其发病存在一定的关系,但缺乏直接密切相关的免疫状态因素,一般认为可能病因主要包括:①长期接触过敏原;②抗体产生过程中出现某些重链选择;③自身免疫性疾病倾向,如系统性红斑狼疮等;④异常抗原递呈,如慢性淋巴细胞白血病时淋巴系统的增生状态。另外,持续的感染可能也与其发病有一定的相关性。CITP发病前常无前驱感染史,80%~90%患者有血小板表面相关抗体(PAIg)存在,其中多数为PAIgG,少数为PAIgM、PAIgA或PAC3。抗体直接作用于血小板膜糖蛋白(GP)Ⅱb/Ⅲa,使血小板寿命缩短和功能改变,其含量与血小板寿命呈负相关。已经证实脾脏是血小板抗体产生的重要场所,CITP患者脾脏所产生的IgG比对照组脾脏高7倍左右,体外脾组织培养能合成IgG,脾脏内单核巨噬细胞又能清除致敏血小板,清除率与IgG含量呈正相关。部分患者切脾后,PAIgG减少,血小板迅速上升。近来细胞免疫和免疫稳定功能的研究显示CITP患者外周血总T细胞及辅助性T细胞(Th)明显减低,抑制性T细胞(Ts)明显增高,使Th/Ts比值显著低于正常对照组,提示细胞免疫比值失衡及免疫调节紊乱,在CITP的发病中起着重要作用。CITP常发生于育龄妇女,提示成熟性腺功能旺盛阶段为好发期,雌激素可增强自身免疫反应,且直接抑制血小板生成,并刺激单核巨噬细胞系统对抗体覆盖的血小板的吞噬和破坏,临床应用雌激素受体拮抗剂治疗有效也说明雌激素在发病中的作用;血小板和巨核细胞的抗原结构相似,此类抗体不仅抗血小板抗原,也抗巨核细胞的相关抗原,使巨核细胞增殖分化功能受损,成熟障碍,影响血小板生成。此外,多数学者认为患者体内存在的GPⅡb/Ⅲa自身抗体可引起血小板黏附与聚集功能异常。
临床表现 主要表现为血小板减少的各部位出血症状。
一、临床分型症状表现
(一)急性型(Acute type)常见于儿童,占儿童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病例的90%。男女发病率相近。起病前1~3周80%左右患者有呼吸道或其他病毒感染史,如风疹、水痘、麻疹病毒或EB病毒感染等,秋冬季发病最多。起病急骤,可有发热、畏寒、皮肤黏膜紫癜。若患者头痛、呕吐,要警惕颅内出血的可能。病程多为自限性,80%以上可自行缓解,平均病程4~6周。少数可迁延半年或数年以上转为慢性。急性型占成人ITP不到10%。
(二)慢性型(Chronic type)常见于青年女性,女性为男性的3~4倍。起病隐匿,症状较轻。出血常反复发作,每次出血持续数天到数月。出血程度与血小板计数有关,血小板计数>50×109/L,常为损伤后出血;血小板计数在(20~50)×109/L之间可有不同程度自发性出血,血小板计数<20×109/L常有严重出血。本病自发性缓解者较少,患者除出血症状外全身情况良好。
二、体征 急性型:常突然发生广泛而严重的皮肤黏膜紫癜,甚至大片瘀斑和血肿,皮肤瘀点多为全身性,以下肢为多,分布均匀,压之不褪色。黏膜出血多见于鼻腔、齿龈,口腔可有血泡。脾脏常不肿大。慢性型:皮肤紫癜以下肢远端多见,可有鼻腔、牙龈及口腔黏膜出血,女性月经过多有时是惟一症状。少数因反复发作可引起贫血和轻度脾肿大。如有明显脾肿大,要除外继发性血小板减少的可能性。
三、常见并发症 消化道及泌尿道出血并发症在AITP中并不少见,严重者可并发颅内出血而危及生命,引起死亡。
实验室和其他检查
一、血常规检查 血小板计数减少,在急性型与慢性型急性发作期血小板计数常<20×109/L,<10×109/L时可有广泛严重自发性出血;慢性型慢性期血小板计数一般在(30~80)×109/L之间,其>50×109/L者常无自发性出血;血红蛋白和红细胞计数一般正常,慢性失血者,可出现小细胞低色素性改变。血小板体积常增大,血小板分布宽度增加,反映了血小板生成速度和血小板大小不均的异质程度。
二、出凝血时间检查 出血时间可延长,毛细血管脆性试验阳性,而凝血机制及纤溶机制检查正常。
三、血小板抗体检查 用酶联免疫或荧光免疫法检测患者血小板相关抗体PAIgG、PAIgM、PAIgA、PAC3可增高,与血小板破坏及减少程度成正比,其中PAIgG增高者占80%~95%,PAIgM增高者占20%左右,后者常伴有较严重出血。继发于其他疾病引起的血小板减少,如系统性红斑狼疮、肝病、HIV感染等,抗血小板抗体也可阳性。
四、骨髓检查 巨核细胞数正常或增多,以未成熟型巨核细胞增多为主,部分病例可见幼稚巨核细胞,形态上表现为体积增大,可呈单核,胞浆量少,缺乏颗粒等成熟障碍改变,产板型巨核细胞较少和缺乏,胞浆中可出现空泡提示血小板生成障碍。
五、血小板动力学检查 可采用核素法(51Cr或111In标记血小板)或丙二醛法检测血小板生存时间,ITP患者的血小板寿命较正常人明显缩短。
诊断和鉴别诊断
一、 诊断标准 1994年第五届中华血液学会全国血栓与止血学术会议修订如下:
(一)多次化验检查血小板计数减少。
(二) 脾脏不增大或仅轻度增大。
(三)骨髓检查巨核细胞数增多或正常,有成熟障碍。
(四)以下五点中应具备任何一点。(1) 泼尼松治疗有效。(2)切脾治疗有效。(3) PAIgG增多。(4) PAC3增多。(5)血小板寿命测定缩短。
(五) 排除继发性血小板减少症
(六)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重症型标准:(1)有三个以上出血部位。(2)血小板计数<10×109/L。
二、鉴别诊断
(一)过敏性紫癜属于变态反应性毛细血管炎,血小板计数检查正常,其紫癜主要局限于四肢,常有成批出现、反复发生、对称分布、高出皮肤等特点,可伴有腹痛、关节肿痛或血尿等。
(二)血栓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临床特征为血小板减少性紫癜、微血管病性溶血性贫血和中枢神经系统异常(通常称“三联征”),部分患者尚有发热、肾功能受损即“五联征”。
(三)溶血尿毒症综合征多见婴幼儿,也见于青少年。典型者在胃肠炎或上呼吸道感染后数天到2周突然发病,出现贫血、溶血、皮肤和黏膜出血、急性肾衰竭和轻度神经精神症状。血象中出现畸形和红细胞碎片,结合上述临床表现,具有诊断意义。
(四)继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有以下三型需要进行鉴别:
1.血小板生成障碍所引起 如早期再生障碍性贫血(AA)、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MDS),放、化疗引起的血小板减少性紫癜,以上情况外周血白细胞计数多减少,骨髓巨核细胞亦减少或缺如或有淋巴样小巨核。
2.其他自身免疫性疾病引起 如系统性红斑狼疮、类风湿性关节炎、Evans综合征、甲状腺功能亢进、慢性肝炎等均可以血小板减少性紫癜为首发表现,但经过一段演变过程才显现出原发病的特点。可通过相关特异性检查以资鉴别。
3. 血小板分布异常所引起 如脾功能亢进、骨髓纤维化、肝硬化、血吸虫病等,鉴别要点是明显脾脏肿大,外周血白细胞计数可减少。
治疗 对于急性期出血严重者,应采用包括输注血小板悬液、血浆置换、大剂量免疫球蛋白输注在内的紧急治疗措施及中西医结合疗法。慢性ITP患者在辨证论治基础上可酌情选用糖皮质激素、脾切除、免疫抑制剂以提高临床疗效。
一、中医治疗 本病按“血证”辨治,主要病机与热、虚、瘀相关。辨明证候的虚实寒热与病变涉及的脏腑,治疗上遵循治火、治气、治血原则,治火者,当清热泻火,或滋阴降火;治气者,应清气降气,或益气补气;治血者,则采取凉血止血、收敛止血、活血止血等。
(一)辨证论治
1、热盛迫血(Bleeding due to excessive heat)
证候特点:发病急骤,出血倾向较重,肌肤紫斑,色深,常伴鼻衄、齿衄、便血、或月经过多等,咽干口燥,喜冷饮,大便干结,小便短赤。舌红绛,苔黄燥,脉浮数或滑数。
治法:清热解毒,凉血止血。
方药:犀角地黄汤加减。水牛角 生地黄 芍药 牡丹皮
加减法:热毒炽盛者,加生石膏、龙胆草、蒲公英、金银花等清热解毒;热伤肠络便血者,加槐花、地榆等凉血止血;伴鼻衄、齿衄者,加牛膝、知母、大黄等引血下行;尿血者,加小蓟、大蓟、白茅根等凉血止血。
2、阴虚火旺(Hyperactivity of fire due to deficiency of yin)
证候特点:起病缓慢,病程长,紫癜时轻时重,散在分布,色红,或有鼻衄、齿衄,伴头晕耳鸣,心烦不宁,五心烦热,口渴不欲饮。舌质红,少苔或无苔,脉细数。
治法:滋阴降火,凉血宁络。
方药:知柏地黄丸合茜根散加减。知母 黄柏 熟地黄 山茱萸 山药 泽泻 牡丹皮 茯苓 茜草根黄芩 阿胶 侧柏叶 生地黄 甘草
加减法:阴虚内热甚者,加地骨皮、青蒿、龟甲等滋阴清热;血热明显者,加紫草、水牛角、仙鹤草、侧柏叶等以清热凉血。
3、气不摄血(Ungovernable blood due to deficiency of qi)
证候特点:起病缓慢,紫斑色淡,散在出现,时隐时现,反复发作,过劳则加重,伴倦怠乏力,面色少华,头晕心悸,胃纳欠佳,腹胀便溏,或有便血。舌质淡,苔白,脉细弱。
治法:健脾益气,养血摄血。
方药:归脾汤加减。白术 茯神 黄芪 龙眼肉 酸枣仁 人参 木香 甘草 当归 远志
加减法:皮下紫癜明显者,加茜草根、紫草、三七等增强止血之力;气损及阳出现畏寒肢冷、便溏者,加补骨脂、巴戟天、菟丝子等温补阳气;兼肾气不足而腰膝酸软者,加山茱萸、杜仲、淫羊藿等补益肾气;纳差者,加白术、茯苓、苍术、神曲等健脾开胃之品。
4、瘀血阻络(Blood stasis in collaterals)
证候特点:病久不愈,反复发作,紫癜色紫而暗,毛发枯黄无泽,面色黧黑,或伴有胸闷胁痛。舌质紫暗,有瘀点,脉弦或涩。
治法:化瘀通络,活血止血。
方药:桃红四物汤加减。桃仁 红花 熟地黄 芍药 当归 川芎
加减法:气虚者加黄芪、党参、白术等益气之品;气滞明显者加青皮、郁金、香附等以行气化滞。
(二)中成药治疗 乌鸡白凤丸、复方田七止血胶囊、江南卷柏片、血康胶囊、知柏地黄丸、归脾丸等。
(三)外治法 生地、丹皮、白芍、黄芩、黄柏各20g,山栀15g,生甘草10g,水牛角30g(先煎)。取上药煎煮20min后,以药液浸洗肌肤,每日1剂,7剂为一疗程。适用于内热炽盛型。
二、西医治疗 西医治疗首选糖皮质激素,如不能缓解者,可考虑切脾;仍无效,应用免疫抑制剂等治疗。对于出血严重可考虑静脉滴注大剂量免疫球蛋白,输注血小板悬液或血浆置换等治疗。
(一)糖皮质激素 为成人ITP治疗的一线药物。主要适用于血小板小于30×109/L并有严重出血或有出血危险者,常用泼尼松:1~2mg/(kg·d)口服,血小板计数多在用药一周后上升,2~4周达到峰值水平。待血小板数量恢复正常或接近正常,可逐渐减量,小剂量(5~10mg/d)维持3~6个月。对成人ITP,也可一开始即用小剂量的泼尼松(0.25mg/(kg·d))口服,其缓解率与常规剂量相似。而激素的副作用减轻。当足量的泼尼松应用长达4周,仍未完全缓解者,需考虑其他治疗方法。出血严重者可短期内用地塞米松或甲泼尼龙静脉滴注。激素治疗ITP的反应率约60%~90%,取决于治疗强度、期限和所界定的反应标准。皮质激素治疗ITP的作用机制包括1.减少抗体包被的血小板在脾和骨髓中的消耗;2.抑制脾抗血小板抗体的生成;3.可能通过抑制巨噬细胞对血小板的吞噬作用,促进血小板存活;4.降低毛细血管通透性,改善出血症状;5.抑制抗原抗体反应并可促使结合的抗体游离。
(二) 脾切除 1、适应证(1)正规糖皮质激素治疗3~6个月无效;(2)泼尼松维持量每日大于30mg者;(3)存在糖皮质激素应用禁忌者;(4)51Cr扫描脾区放射指数增高;(5)有颅内出血倾向,并经内科积极治疗无效者。2、禁忌证 (1)年龄小于2岁儿童,脾切除后易爆发严重感染;(2)首次发病的早期病例,尤其是儿童,其自行缓解率较高;(3)骨髓巨核细胞数低于正常者;(4)因妊娠或其他疾病不宜手术者。切脾治疗有效率约为70%~90%,无效者对糖皮质激素的需要量亦可减少。近年有学者以脾动脉栓塞或脾区照射法代替脾切除,也有效。
(三)免疫抑制剂 目前认为本疗法一般不应作为首选疗法。1、 适应证 (1)糖皮质激素或切脾疗效不佳者;(2)有使用糖皮质激素或切脾禁忌证;(3)与糖皮质激素合用以提高疗效及减少糖皮质激素的用量。2、 常用药物 (1) 长春新碱(VCR)1~2mg/次,静脉滴注维持6~8h,每周1次,连用4~6周。(2)环磷酰胺(CTX)2~3mg/(kg·d),分3次口服,一般治疗2个月可达明显效果,需要进行维持治疗6个月以上;可静脉注射,400~600 mg /次,每隔3~4周1次。(3) 硫唑嘌呤2~4mg/ (kg·d),分次口服,见效后可维持剂量,疗程4~6周甚至数月,一般与糖皮质激素联合应用,疗效较好。使用上述免疫抑制剂宜谨慎,要注意这类药物的毒副作用。
(四)达那唑(danazol) 成人400~600mg/d,分次口服,对难治性ITP有一定疗效。
(五)大剂量静脉滴注丙种球蛋白 0.4g/ (kg·d),连用5天,能使血小板迅速上升。适用于1.严重型ITP:广泛的粘膜出血、脑出血或其他致命性出血者;2.难治性ITP:泼尼松和切脾治疗无效者;3.不宜使用糖皮质激素者,如孕妇、糖尿病、溃疡病、高血压、结核病等;4.需迅速提升血小板的ITP患者,如急诊手术、分娩等。
(六)血浆置换 能祛除血浆中存在的大量抗血小板抗体,使病情在短期内缓解。可用于新发的急性病例,对难治性者可获暂时疗效,长期疗效较少见。方法:可每天换3L,连续3~5天。
(七)输注血小板悬液 主要适用于抢救危重出血、外科手术或有严重并发症者。应立即输注血小板6~8U/次,必要时每4~6h重复。
急性ITP病程一般4周,长的可达半年,约80%可以自行缓解,痊愈后很少复发;病程超过半年以上仍不能恢复者,应考虑为慢性型。慢性型常反复发作,自行缓解少见,本病的病死率仅为1%左右,多是因颅内出血而亡。
注意预防病毒感染,减少与避免创伤及手术;出血严重者须卧床休息。慢性者,适度运动,避免情绪波动或精神刺激,保持心情愉快,饮食宜细软;若为药物诱发者,应注意减少甚或避免使用此类药物;伴消化道出血者应进半流质或流质,忌食烟酒辛辣刺激之物,严重型者需要及时就医紧急处理,防治危及生命的内脏出血并发症发生。
附录:病案分析
病历摘要
患者女性,24岁,因反复皮肤紫癜1年余,加重伴月经量多20余天,于2000年10月6日入院。患者于1年余前无明显诱因出现反复皮肤紫癜,在当地医院经血象、骨髓象等检查而诊断为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予以泼尼松等药物治疗,疗效欠佳,仍反复发作紫癜。于20余天前,无明显原因紫癜增多,伴月经量多,经期延长;无发热、骨痛及其他部位出血,不伴头痛、呕吐表现,伴头晕耳鸣,手足心热,夜寐盗汗,腰膝酸软。既往体健,否认关节炎、肝炎、甲状腺功能亢进症等疾病史。
体格检查:无贫血貌,四肢皮肤较多紫癜,非对称性分布,浅表淋巴结未触及;咽部(—),颈软,胸骨无压痛,心率 82次/min,双肺未闻及罗音,腹平软,肝脾未触及,神经系统检查(—),舌红而干,少苔,脉细数。
实验室和其他检查:血象:WBC:5.7×109/L,RBC:4.5×1012/L,Hb:135g/L,PLT:9.0×109/L,骨髓象:有核细胞增生活跃,粒、红两系增生,比例及形态无异常,全片见巨核细胞246个,以成熟无血小板生成的颗粒巨核细胞为主,血小板少见;B超:肝胆脾未见异常,凝血指标(—),血沉:15mm/h,类风湿因子(—),C反应蛋白与抗核抗体、抗DNA抗体均(—),肝肾功能正常,PAIgG(+)。
分析
一、本病特点 1.青年女性,无结缔组织疾病、肝炎、甲亢等病史。2.以皮肤黏膜出血为主要临床表现,不伴发热、骨痛等症状。3.无贫血貌,胸骨无压痛,肝脾无肿大。4.实验室检查:血象:血小板 9.0×109/L,白细胞及红细胞、血红蛋白正常,骨髓象:骨髓巨核细胞增多伴成熟障碍,抗血小板抗体阳性,抗DNA抗体、抗核抗体均阴性。
二、诊断思路
1、中医诊断 (1)确定中医病名:患者因“反复皮肤紫癜1年余,加重伴月经量多,20余天”入院,故中医诊断为血证(紫癜)(2)确定中医证型:患者四肢皮肤散在紫癜,月经量多,经期延长,头晕耳鸣,手足心热,夜寐盗汗,腰膝酸软,舌红而干,少苔,脉细数。四诊合参属于阴虚火旺。(3)类证鉴别:紫癜与出疹均为出现在肌肤的病变。一般来说,紫斑隐于皮内,压之不退色,触之不碍手;而出疹则高于皮肤,压之退色,触之碍手。
2、西医诊断 (1)确定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诊断依据:①反复检查血象提示血小板减少;②脾脏不肿大;③骨髓象:有核细胞增生活跃,粒、红两系增生,比例及形态无异常,全片见巨核细胞246个,以颗粒巨核细胞为主,血小板少见;④血小板相关自身抗体(+),提示为自身免疫因素所致;(2)排除继发性血小板减少症:①依据血象、骨髓象可排除再生障碍性贫血、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等引起的血小板减少;②结合免疫学检查如抗核抗体、抗DNA抗体均(—),类风湿因子(—)等可除外系统性红斑狼疮、类风湿关节炎引起的继发性血小板减少;③依据肝功能正常、肝胆B超等检查正常可排除慢性肝炎等引起的血小板减少。
故目前诊断为:中医诊断:血证(紫癜) -阴虚火旺,西医诊断: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
三、治疗思路
1、中医治疗 中医四诊合参属于阴虚火旺证型,予以茜根散合知柏地黄丸加减滋阴清热、凉血止血治疗,配合静脉滴注清开灵清热凉血。
2、西医治疗 患者血小板<(10~20)×109/L而临床皮肤黏膜出血比较明显,及时予以输注血小板以控制出血;适当配合小剂量泼尼松治疗协同尽快控制皮肤黏膜出血。患者血小板 15×109/L,四肢皮肤散在紫癜,逐渐增多,伴月经量多,经期延长;故予输注同型机采血小板悬液10U,配合滴注酚磺乙胺、氨甲苯酸等止血药以控制出血,予小剂量泼尼松 15mg,每日1次,口服治疗15天协同控制皮肤粘膜出血。
3、中西医结合治疗 (1)针对重度血小板减少即血小板低于10×109/L,伴有出血症状明显时极易危及患者生命,单用中医药恐难迅速显效,急当采取紧急措施抢救,以迅速提高血小板,控制严重出血,降低病死率,此时以现代医学方法治疗:①连续输注浓缩血小板悬液以保持血小板在20×109/L以上;②大剂量丙种球蛋白输注治疗:0.4g/(kg·d)连用5天;临床疗效欠佳,还可选择甲泼尼松冲击治疗与紧急切除脾脏等疗法。(2)针对慢性ITP治疗中医尽管没有激素显效迅速,但稳定性好;临床经过糖皮质激素治疗无效或复发者,其表现有其特殊性;与激素联合应用,可以减少激素的剂量,从而降低甚或避免其毒副作用;在服激素期间呈现阴虚火旺之候,激素逐渐停用后,又可出现脾肾阳虚之象,加味中药减轻激素的副作用,对于阴虚火旺者,予知柏地黄丸加减滋补肝肾,脾肾阳虚者予桂附八味丸化裁以温补脾肾。对于临床难治复发性ITP患者,从肝、从瘀论治,肝主藏血,凡情志不遂均致肝气郁滞,继而气郁化火,失于藏血;或肝郁气滞,血行不畅,则瘀血阻于脉络,致血不归经;或肝病不解,知肝传脾,则脾失统血等均可导致血溢脉外而发生各种出血病证;年老体虚、久病不愈而伤及肝肾,滋生虚热,热伤血络,血不归经,宜从肝、从瘀论治;在临证时宜加减柴胡、黄芩、木贼、马鞭草、石韦、赤芍、丹皮、丹参、鸡血藤等。(3)辨病与辨证相结合,可以加用现代药理研究证实具有良好止血并促进凝血效果的茜草、大黄、仙鹤草等,黄芪、冬虫夏草、中成药江南卷柏片、牛西西注射液等可提高血小板数量,改善毛细血管通透性等作用,临床在辨证论治的基础上,选用上述药物可以协同显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