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治疗特发性
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经验
特发性
血小板减少性紫癜(ITP)是临床上最常见的一种血小板减少性疾病。以皮肤、粘膜或内脏出血、抗血小板抗体出现、单核巨噬细胞系统破坏自身抗体覆盖的血小板、导致外周血小板计数降低、骨髓巨核细胞发育、成熟障碍为特征。西医认为该病是一种因患者体内产生抗血小板自身抗体,致使血小板生存期缩短,破坏过多,数量减少病理特征的自身免疫性疾病。中医则将之归于“血证”范畴。
根据临床表现辨证施治分为三型:
2.1.1 心脾两虚型治以补益心脾、养血止血。药用归脾汤加减:党参30 g,白术10 g,黄芪15 g,当归10 g,茯神12 g,远志3 g,炒酸枣仁15 g,木香10 g,桂圆肉10 g,生姜10 g,大枣(去核)4枚,丹皮6 g,生地15 g,白芍10 g,赤石脂10 g,草寇6 g。煎服,每日服一剂。
2.1.2 气血两虚型治以益气健脾、养血止血。药用归脾汤加减:太子参45 g,白术10 g,黄芪15 g,当归10 g,茯神12 g,远志3 g,炒酸枣仁15 g,木香10 g,桂圆肉10 g,炜姜10 g,大枣(去核)10枚,赤小豆30 g,赤石脂10 g。煎服,每日服一剂。
2.1.3 心脾气血俱虚型治以健脾补肾,温中摄血。药用归脾汤加减:太子参45 g,白术10 g,黄芪15 g,当归12 g,茯苓3 g,远志3 g,枣仁15 g,木香10 g,龙眼肉10 g,生姜10 g,大枣(去核)4枚,丹皮6 g,生地15 g,白芍10 g白茅根30 g煎服,每日服一剂。
患者平时均应适当控制活动,避免外伤,起居有常,注意保暖,防止受凉感冒,禁食黑木耳、洋葱、大蒜等能抑制血小板聚集的食物;禁食油腻、辛热炙炒之品;禁止饮酒。停用一切可疑的可使血小板减少的药物,禁用血小板抑制剂药,如阿司匹林等。3个月为1个疗程。
ITP属于中医“衄血”“血证”“发斑”范畴。外感六淫之邪,内伤七情之变是诱发本病急性型的重要原因。气血生化失常,发为血小板减少等种种病变。外邪从阳化热,邪毒与气血相搏,灼伤脉烙,血液外渗,留著于肌肤之间,则发生紫癜。本病急性型以实证为主,而多数病开始发病即为慢性型,多以肝肾脾虚损为其发病基础。而慢性型急性发作则以本虚标实为其特床特点,而临床多见虚实并存。中医治疗方面,急性型多因外感热毒或热伏营血,以致火盛动血,灼伤脉络发病,临床表现为实证,治疗上以清热解毒、凉血止血为大法,还应注意加减施法;慢性型急性发作期则为本虚标实证,本为阴阳两虚,标为复感外邪,虚热动血,迫血妄行,治疗上急则治标,缓则标本兼治,往往需要中西医结合抢救,方可稳定病情。慢性型慢性期治疗应从肝、脾、肾三脏施治为主,特别要注意养肝柔肝。总之,中医治疗ITP改善出血症状明显,无明显毒副作用等特点。虽然中药治疗疗效不如激素疗效快,但比激素疗效稳定,不易复发。但激素对动物实验证明相当于很强的温阳药,长期应用可致机体阴阳失衡,同时可反馈性抑制下丘脑-垂体-肾上腺皮质轴的功能,而导致激素撤减时肾上腺皮质功能不能及时恢复,而造成本病的复发和加重,这也是形成激素撤减敏感的主要原因。我们在治疗中发现在应用中药之初,激素常用量较大,在用药中加大滋肾养阴之品的剂量,以阴柔之品解激素阳刚之性,使激素能够顺利撤减;而在用药中后期激素停用蔌用量较小时,加入温阳之品,而使肾上皮质功能顺利恢复。而使中药对本病的疗效大大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