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的症状及治疗
作者:cuibin 日期:2012年02月06日 来源:本站原创 浏览:


慢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的症状及治疗

     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简称ITP,是一种免疫性综合病征,是常见的出血性疾病。其病因尚未完全阐明。一般表现为皮肤出现紫红斑点,以至粘膜及内脏或其他组织出血。严重可出现内脏出血、颅内出血等,危及生命。慢性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是由心、脾、肝、肾等脏腑功能失调,导致血热妄行,或阴虚内热,或脾肾气虚等所引起的。患者血小板在3万~4万以上,无明显出血者,可通过纯中药调治,其特点是副作用小、少复发;但当血小板低于2万时,则应考虑中药配合西医的激素治疗才更安全有效。
    慢性型血小板减少性紫癜多发生于20~50岁之间,女性更常见,发病率较男性高两倍,起病隐匿、症状较轻。皮肤黏膜反复出血,部分以月经过多为主要表现,皮下出血轻微;病程在半年以上,未经系统治疗者,可反复发作,迁延数十年不愈。少数因严重出血而引起贫血,重者可发生内脏出血。
    一般起病隐袭,多数在确诊前数月甚至数年已有易发紫癜、鼻衄、牙龈渗血、月经过多、小手术或外伤后出血时间延长等病史,出血程度不一,一般较轻,紫癜散在色淡,多发生在下肢,很少出现血肿或血疱,泌尿系出血,甚至颅内出血或失血性休克,其病死率<1% ,多因上呼吸道感染或过劳诱发急性发作,每次发作可延续数周甚至数月。缓解期出血不明显,仅有血小板计数减少。
    慢性型占ITP的80%,多为20~50岁,女性为男性的3~4倍。起病隐袭。患者可有持续性出血或反复发作,有的表现为局部的出血倾向,如反复鼻衄或月经过多。瘀点及瘀斑可发生在任何部位的皮肤与粘膜,但以四肢远端较多。可有消化道及泌尿道出血。外伤后也可出现深部血肿。颅内出血较少见,但在急性发作时仍可发生。脾脏在深吸气时偶可触及。
    血小板在(10~50)×109/L之间可有不同程度自发性出血,血小板小于10×109/L常有严重出血,病人除出血症状外全身情况良好。
    慢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为多原因引起的免疫性疾病,治疗常以皮质激素为常用药物。由于该病的病程明显有别于急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一方面大多病例对皮质激素缺乏敏感性,长期服用常带来明显的副作用。若皮质激素无效时多采用免疫抑制剂和切脾治疗。免疫抑制剂如环孢素A等,远期缓解率均在10%左右,也有较多副作用(2)。因此,应该探索稳妥有效的治疗方法。晚近的临床研究显示,采用中西医结合治疗具有毒副作用少、疗效确切的特点(3)。经过三年多的临床观察,一些患儿还进行半年多的门诊随访,两组中有个别病例可能会达到“基本痊愈”的疗效。结果显示,以芪茜合剂为主比对照组(以氨肽素为主)的疗效为佳;经统计学处理,其结果也证明这个观察。中药治疗慢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可以改善血小板的功能。对于出血的症状改变描述采用积分法,以使症状量化以便比较。有一些病例虽然血小板数值上升不理想,但出血症状得到明显的改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