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小板减少紫癜症状及病因
作者:cuibin 日期:2012年02月06日 来源:本站原创 浏览:


血小板减少紫癜症状及病因

     原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又称为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即自身免疫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是最常见的出血性疾病之一。是临床上比较常见的体征,常因血小板数量减少引起,故泛称血小板减少性紫癜。其中以免疫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最为常见,血栓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虽发病率较低,但死亡率却较高。 其主要临床特点是:皮肤,黏膜自发性出血,血小板减少,骨髓巨核细胞数正常或增多,出血时间延长,血块收缩不良,束臂试验阳性。本病的特征是血小板寿命缩短,骨髓中巨核细胞增多伴成熟障碍,脾脏无明显肿大。本病分为急性型与慢性型两种类型。
    其症状是肝、脾肿大、腹水、黄疸。外周血小板显著减少,骨髓巨核细胞发育成熟障碍,临床以皮肤粘膜或内脏出血为主要表现,严重者可有其它部位出血如鼻出血、牙龈渗血、妇女月经量过多或严重吐血、咯血、便血、尿血等症状,并发颅内出血是本病的致死病因。
    血小板减少性紫癜 确切的发病原因尚未完全阐明,可能是多种因素综合形成,现分述如下:
    1.免疫因素。血小板减少的直接原因是血小板破坏增加,即血小板存活时间显著缩短,导致的原因是病人血浆中存在抗血小板抗体,这种抗体对同种和自身血小板均有破坏作用。
    2.血管因素。临床上发现,有些病人的出血程度与血小板数量的减少不成比例,这可能是本病的出血与毛细血管功能障碍也有关系。例如脾切除后,虽然部分病例血小板数并未上升,但出血现象则可改善;用肾上腺皮质激素治疗后,血小板数量不一定增加,但毛细血管脆性试验转为阴性,出血也可减轻。凡此皆足以说明毛细血管缺陷对本病出血的重要意义。
    3.脾脏因素。经研究发现脾脏可能是产生抗血小板抗体的重要部位之一。当脾脏产生大量抗血小板抗体时,正常血小板经过脾脏与抗血小板抗体结合而致敏,致敏的血小板极易被吞噬细胞所吞噬,因此患者周围血中血小板计数明显减少。
    4.遗传因素。据研究表明,患者及其直系健康的家属中都存在不同程度的免疫学缺陷,提示此病可能与遗传有很大关系。
免疫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注意:
    1.发病的速度很急,遇到出血严重的情况下要坚持卧床。过度缓解的时间里要注意休息,避免劳累过度减少身体的擦伤。
    2.患者为慢性紫癫的病人,要根据自己的身体状况进行少量的锻炼。
    3.饮食要注意食用易消化。食物要软硬适中,最好是流食性的。要多吃些凉的。
    4.脾脏的虚弱的患者可多吃些肉类、禽蛋类、蔬菜类食物。但不要放入太多温补食材。
    5切记不能进食海鲜、鱼等食物。
    6.在用药时要注意留意患者过敏的药物,是不可用的。且保持身体干净整洁。
    7.要注意保护身体,患者体质虚弱,要避免感冒、发烧等症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