益气温阳法治疗慢性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疗效及T/B淋巴细胞
摘要:本研究基于麻柔导师多年治疗CITP经验方,目的在于探讨益气温阳法临床疗效及免疫疗效机制。本研究治疗组总病例数28例,显效4例(14.29%);良效3例(10.74%);总有效率42.86%。治疗组治疗前平均Plt计数23.02±13.69;治疗后平均计数46.18±50.47,治疗前后血小板均数经t检验,P<0.05,治疗前后血小板变化具有显著性差异。淋巴细胞亚群研究提示,CITP患者机体免疫紊乱中Treg细胞和CD19+CD5+B细胞比例下调及功能缺陷、以及CTL细胞、NKT细胞、CD3DR+活化T细胞的功能亢进是其致病机制中重要环节。治疗前后研究提示,益气温阳汤通过显著降低总T细胞、NKT细胞、CD3DR+活化T细胞比值;升高CD19+CD5+/CD19+比值、CD4+CD25+Treg细胞和Th2细胞,起到免疫调节和免疫耐受作用,有助于改善外周血小板水平。值得注意的是,治疗无效组CTL细胞和CD3+DR+活化T细胞高表达,并不因治疗干预而下降,说明益气温阳汤不通过CTL细胞和CD3+DR+活化T细胞途径起作用,亦或提示CTL和CD3+DR+活化T细胞功能增强可能与ITP治疗效果差相关。
关键词: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益气温阳法;T、B淋巴细胞亚群;
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Immune thrombocytopenia,ITP)”病程持续12个月以上者称为慢性ITP (cITP)。cITP具有易反复发作、治疗难度大、治疗效果差等特征。由疾病本身和治疗相关因素导致的死亡率比正常人群高出 4.2倍。cITP常经过多种方案治疗后血小板仍持续在安全范围以下,治疗非常棘手,现代医学采用大剂量糖皮质激素、免疫抑制剂、化疗药物、生物制剂(α-干扰素、静脉丙种球蛋白、rhTPO)、单克隆抗体(利妥昔、阿伦单抗)、血浆置换、免疫吸附等单独或联合措施治疗,但文献报导疗效差异很大。这些药物中多数治疗周期较长,停药后复发率高,不良反应明显。本研究基于麻柔主任医师多年治疗CITP经验方,探讨益气温阳法临床疗效及免疫机制。
一、研究方法
1. 诊断标准
西医诊断标准参照2007年张之南主编《血液病诊断及疗效标准》中制定的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idiopathic thrombocytopenic purpura,ITP)的诊断标准:中医证候诊断标准:参照1987年8月全国中医急症研讨会修订方案,结合2002年《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拟定。脾肾两虚证辨证参照脾肾阳虚型和气血亏虚型证候标准:①主症:基本无出血证候,或紫癜色淡红或暗而稀疏,伴神倦乏力,尤以双下肢乏力明显,或畏寒肢冷,腰膝酸软,喜热饮,大便溏泄,多尿;②次症:头晕,心悸,气短,五更泄泻。舌象:舌淡或淡胖,或舌边齿痕,苔薄白;脉象:脉沉迟或脉弱。具主症2项以上;或1项主症加1项以上次症,再加舌脉象即可诊断。
2. 病例入选标准
1)符合慢性ITP诊断标准,病程>12个月;2)相隔一周左右连续2次的平均血小板计数<50×109/L,且不服用激素或泼尼松服用量≤10mg;3)符合中医脾肾两虚型辨证分型;4)年龄在14~75岁之间;5)未参加其他临床研究,自愿受试。
3. 药物及观察方法
治疗组药物由太子参30、炒白术10、茯苓10、炙甘草10、桂枝10、白芍10、锁阳20、仙灵脾10、川萆薢10、巴戟天10、补骨脂15、生姜10、大枣10枚组成,具有健脾益气、温肾助阳功效。剂型为汤剂。一日一剂,早晚分2次服用,每个月根据患者症状适当加减。共观察4个月。
4. 观测指标
4.1 外周血象:血小板计数、白细胞计数、血红蛋白含量。
4.2 外周血T、B淋巴细胞亚群检查
采用美国BECKMAN COULTER公司流式细胞仪三色荧光直接免疫法检测T、B淋巴细胞亚群,主要包括CD3+CD4+T、CD3+CD8+T、CD4+/CD8+比例、CD3-CD16CD56+NK细胞、NKT细胞、CD3+CD25+ 、CD3+DR+活化T细胞、CD4+CD25+Treg细胞、CD19+B细胞及CD19+CD5+/CD19+比值,探讨CITP病人免疫紊乱状态及疗效机理。
5. 疗效判断标准及统计方法
西医疗效评判标准:参照张之南主编《血液病诊断及疗效标准》ITP疗效标准。应用SPSS statistics17.0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分析,数据以均数±标准差( )表示,计量资料应用t检验,组间差异的显著性先用Levene’s test行方差齐性检验,再行独立样本或配对样本t检验,根据方差齐与否,选择检验结果。
二、研究结果
1. 临床疗效研究
治疗组服用益气温阳方,疗程4个月,后期随访6个月。观察期内病情稳定,血小板波动在1万以内的视为无效病例。治疗组总病例数28例,显效4例(14.29%);良效3例(10.74%);进步5例(17.86%);无效16例(57.14%);总有效12例;总有效率42.86%。治疗组中观察期内使用强的松者共5例,均为入组时已长期合并应用,每日剂量均低于10mg。3例观察期内由10mg减至5mg,其中1例显效,1例进步,1例血小板计数维持不变;1例全程用10mg/日,血小板维持不变;1例全程5mg/日,血小板计数未有变动。
表1、治疗前后血小板均数比较( )
组 别 | 治疗前Plt计数 | 治疗后Plt计数 |
治疗组 | 23.02±13.69 | 46.18±50.47* |
(注:*P<0.05, 说明治疗组治疗前后血小板变化具有显著性差异)
表1结果显示:治疗组治疗前平均Plt计数23.02±13.69;治疗后平均计数46.18±50.47,治疗前后血小板均数经t检验,t值-2.585,P=0.015,治疗前后血小板变化具有显著性差异(P<0.05)。后期观察6个月,显效病例中1例4个月后plt降至80×109/L,目前波动在80×109/L~90×109/L,余病例病情稳定。全部病例观察期间未出现不适不良反应。
2. T、B淋巴细胞免疫紊乱研究
本研究可供分析病例25例,检测指标包括:CD3+T淋巴细胞、CD3+CD4+T淋巴细胞、CD3+CD8+T淋巴细胞、CD4+/CD8+比例、CD3-CD16CD56+NK细胞、CD3+CD16CD56+NKT细胞、CD3+CD25+ 活化T细胞、CD3+DR+活化T细胞、CD4+CD25+Treg细胞及Th1/Th2/Th0、CD19+总B淋巴细胞、CD19+CD5+B淋巴细胞表达变化。
表2-1:治疗前后T、B淋巴细胞亚群表达( )
组 别 | n | CD3+CD19- | CD3+CD4+ | CD3+CD8+ | CD4+/CD8+ | CD3+CD25+ | CD3+DR+ |
对照组 | 20 | 68.37±10.21 | 39.27±9.18 | 24.49±7.95 | 1.83±0.87 | 4.49±2.29 | 3.39±1.46 |
治疗前 | 25 | 77.26±10.14# | 34.83±8.31 | 35.38±10.94## | 1.12±0.49## | 6.11±4.56 | 9.05±6.64## |
治疗后 | 25 | 74.05±11.17* | 33.63±8.74 | 33.42±10.09## | 1.11±0.44## | 4.20±2.23 | 5.10±2.93*# |
(注:治疗组治疗前后比较* P<0.05,**P<0.01;与健康对照相比#P<0.05,## P<0.01)
表2-2:治疗前后T、B淋巴细胞亚群表达( )
组 别 | n | CD4+CD25+/CD4 | CD3-CD16+CD56+ | CD3+CD16CD56+ | CD3-CD19+ | CD19+CD5+/CD19 |
对照组 | 20 | 26.34±7.49 | 13.6±8.22 | 3.69±1.76 | 11.53±4.19 | 23.46±8.19 |
治疗前 | 25 | 17.05±6.54## | 8.46±6.85 | 6.89±5.66# | 10.69±6.85 | 16.43±10.94# |
治疗后 | 25 | 26.21±7.08** | 10.30±6.80 | 3.66±2.48* | 11.53±6.87 | 27.30±14.31** |
(注:治疗组治疗前后比较* P<0.05,**P<0.01;与健康对照相比#P<0.05;## P<0.01)
表2-3:治疗前后Th1、Th2、Th0表达比较( )
组 别 | n | Th1 | Th2 | Th0 | Th1/Th2 | Th0/Th2 |
治疗前 | 25 | 15.20±12.90 | 2.31±1.36 | 0.21±0.15 | 9.74±11.18 | 12.85±16.99 |
治疗后 | 25 | 16.60±14.60 | 2.05±0.75 | 0.17±0.06 | 10.96±12.74 | 10.02±6.44 |
(注:治疗组治疗前后Th1, Th2, Th0均数检验 P>0.05)
表2比较了治疗组治疗前后T、B淋巴细胞亚群变化,并与健康人群为对照。结果:治疗组与健康对照组相比,治疗前CD3+总T细胞、CTL细胞、CD3+DR+活化T细胞、NKT细胞显著增高,但调节T细胞(Treg)、CD5+B淋巴细胞比值显著降低(P<0.05),经治疗后CD3+总T细胞、NKT细胞比值显著性下降(P<0.05);CD19+CD5+/CD19+比值、CD4+CD25+Treg细胞显著性升高(P<0.01);CTL淋巴细胞、CD4+/CD8+比值与治疗前相比无明显改善(P>0.05);CD3DR+活化T细胞治疗后虽明显改善,但与健康组相比仍具显著性差异(P<0.05)。治疗前后治疗组Th1、Th2、Th0各项指标变化无统计学意义(P>0.05)。
为进一步验证这些指标在CITP发病和缓解中的作用,将治疗组分为有效组和无效组进一步探讨。结果见表5。
表3-1:有效组前后T、B淋巴细胞亚群比较( )
组 别 | CD3+CD19- | CD3+CD8+ | CD4+/CD8+ | NKT | CD3+DR+ | Th2 | Tregs | CD19+CD5+/CD19 |
对照组 | 68.37±10.21 | 24.49±7.95 | 1.83±0.87 | 3.69±1.76 | 3.39±1.46 | 26.34±7.49 | 23.46±8.19 | |
治疗前 | 74.08±12.96 | 31.11±10.26 | 1.30±0.50 | 7.51±6.80# | 7.42±5.69# | 1.61±0.49 | 19.84±5.62# | 15.35±7.52# |
治疗后 | 72.13±14.14 | 30.22±10.49 | 1.30±0.37 | 4.21±2.95 | 4.34±1.87 | 2.11±0.62* | 27.92±6.47** | 25.56±14.74* |
(注:有效组治疗前后比较 * P<0.05,** P<0.01;治疗前后与健康对照相比# P<0.05)
表3-2:无效组前后T、B淋巴细胞亚群比较( )
组 别 | CD3+CD19- | CD3+CD8+ | CD4+/CD8+ | NKT | CD3+DR+ | Treg | CD19+CD5+/CD19 |
对照组 | 68.37±10.21 | 24.49±7.95 | 1.83±0.87 | 3.69±1.76 | 3.39±1.46 | 26.34±7.49 | 23.46±8.19 |
治疗前 | 78.87±8.10## | 37.88±11.99## | 1.01±0.53## | 5.80±5.48 | 9.41±5.95## | 15.11±7.30## | 17.06±12.75 |
治疗后 | 75.38±8.96* | 35.63±9.58## | 0.97±0.44## | 3.28±2.13 | 5.61±3.46# | 25.55±7.66** | 28.50±14.49* |
(注:无效组治疗前后比较 * P<0.05,** P<0.01;治疗前后与健康对照相比# P<0.05,##P<0.01)
表3-1治疗有效组研究显示:CD4+CD25+Treg细胞和CD19+CD5+B细胞显著性上升,治疗前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P<0.05)。Th2细胞治疗后显著上升,治疗前后具有显著性差异(P<0.05)。表3-2治疗无效组研究显示:CTL细胞和CD3+DR+活化T细胞治疗后未见明显下降,与健康对照组相比仍具显著性差异(P<0.05)。
三、讨论
目前ITP的治疗以糖皮质激素、免疫球蛋白、切脾以及其他免疫治疗为主。糖皮质激素+免疫球蛋白的有效率达到70%~80%,强的松起效后减量过程中容易复发,强的松停药后仅10%~20%的病人长期缓解无需治疗。随着对ITP致病机理的进一步的认识,一些靶向T、B淋巴细胞的治疗策略已被应用,并取得了一定的效果。相对高选择性的靶向治疗如抗CD20单克隆抗体、抗CD52单克隆抗体、抗CD40L(CD154)单克隆抗体及B7阻滞剂等越来越受到重视。这些治疗是基于ITP发病的免疫机制,通过从分子水平阻断或干预抗血小板抗体产生,从而达到减少血小板破坏的目的。CR+PR 25%~50%。这些药物价钱昂贵,很难作为一线用药。
目前现代医学认为:对ITP患者治疗前,应评价患者的风险/收益比,对于血小板计数高于30×109/L无明显出血的ITP患者一般无需治疗,仅在手术、拔牙或分娩等可引起出血的情况下,才需要治疗。
得出这种结论的原因在于,目前治疗药物副作用大,安全性较低,长期治疗患者的风险/收益比太高。血小板计数高于30×109/L的患者虽没有急性严重出血的风险,但破坏血小板的病理状态未完全改善,多数因感染等原因导致病情反复,降低生存质量。所以作者认为,有必要探寻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案,这方面中医中药治疗可发挥其优势和特长。
导师麻柔教授根据其多年临证经验,治疗ITP提出一套辨病辨证结合思路,指导临床,疗效显著。麻老认为,慢性ITP病人主诉症状少,临证关键在于抓住主要病机、病位,辨证准确,这是临床取得良效的基础。麻老提纲挈领地总结出ITP病机:在急性期以“火盛”为特点;慢性期以“气伤”为特点。本病急性期除以“火盛”为病机特点外,外感诱发者多见。具体病机为:外感邪热或内热伏扰营血,灼伤脉络,迫血妄行所致。在火热之中,又有实火与虚火之分。外感风热燥火,内蕴之火,肝郁化火等,均属实火;而阴虚火旺之火则属虚火。此期紫癜颜色鲜红密布,出血症状较重。
慢性期所谓气伤即气虚,气虚则气血生化不足和统摄无权,则血溢脉外。即《景岳全书·血证》记载:“损者多由于气,气伤则血无以存。” 肺主一身之气,又脾肾为先后天之本,后天气血及元阴元阳由此化生,故麻老认为:CITP“气伤”具体表现为肺脾气虚和脾肾两虚。初期表现以气虚为主,病情迁延日久,损及阳气,临证见四肢不温,喜热饮,舌淡胖边有齿痕,脉沉等阳气虚损之象。此期紫癜颜色淡红稀疏或没有明显出血点。CITP急性发作期及反复的病人多表现为虚实挾杂,以虚为本,以火、瘀为标的特点,多因外感或过劳诱发。瘀血既是病理产物也是致病因素,始终贯穿于整个疾病过程。
实际临证中单纯肺脾气虚型少见,多以脾肾阳虚兼见肺脾气虚之象,麻老抓住脾肾阳虚,肺脾气虚之疾病根本,以益气温阳为大法,拟参桂益气温阳汤作为治疗CITP基本方,加减运用临证取得良好疗效。方中有:太子参、炒白术、茯苓、炙甘草、桂枝、白芍、锁阳、仙灵脾、川萆薢、生姜、大枣。
方中参苓白术草,取四君子之意健脾益气,顾气虚之本;锁阳、仙灵脾益肾助阳,益火补土;《医方考•血证门》记载:“血营卫气,胥有义焉。阴在内,阳之守也,故曰营。阳在外,阴之卫也,故曰卫。二者易调而不易病,血一不调,则营守乎中者,反出于外而败之”。方中桂枝汤调和营卫,顾护肺卫,既有助于紫癜的吸收,也有利于抵御外感邪热侵扰,一举两得之功。
临证加减:伴有咽部不适,咽痒,加土茯苓、公英以清利咽喉,清热解毒;月经量过多,加益母草、干地黄、旱莲草、当归滋阴养血,凉血止血;长期激素依赖者加女贞子、仙灵脾;肾阳虚明显酌加补骨脂、菟丝子、巴戟天等,临证应用屡获良效。
本研究治疗组总病例数28例,显效4例(14.29%);良效3例(10.74%);总有效率42.86%。治疗组治疗前平均Plt计数23.02±13.69;治疗后平均计数46.18±50.47,治疗前后血小板均数经t检验,P<0.05,治疗前后血小板变化具有显著性差异。
本次研究探寻中医益气温阳法治疗CITP理论依据及临床疗效,理法方药上有别于以往益气养阴及清热凉血法。研究证明,益气温阳方治疗CITP临床疗效确切,显著提升患者PBC,远期疗效稳定可靠,明显提高患者生活质量。不失为疗效明确,安全可靠的CITP治疗方案,具有一定社会推广价值和经济效益。
此次淋巴细胞亚群研究提示,CITP患者机体免疫紊乱中Treg细胞和CD19+CD5+B细胞比例下调及功能缺陷、以及CTL细胞、NKT细胞、CD3DR+活化T细胞的功能亢进是其致病机制中重要环节。治疗前后研究提示,参桂益气温阳汤通过显著降低总T细胞、NKT细胞、CD3DR+活化T细胞比值;升高CD19+CD5+/CD19+比值、CD4+CD25+Treg细胞和Th2细胞,起到免疫调节和免疫耐受作用,有助于改善外周血小板水平。值得注意的是,治疗无效组CTL细胞和CD3+DR+活化T细胞高表达,并不因治疗干预而下降,说明益气温阳汤不通过CTL细胞和CD3+DR+活化T细胞途径功能起作用,或提示CTL和CD3+DR+活化T细胞功能增强可能与ITP治疗效果差相关。
河北无极血康中医医院中医血液病专科,2006年8月被石家庄市市政府主管部门指定为“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定点单位。2018年底我院升级为中医二级医院,为医保定点医院…【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