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中医辨证治疗
作者:cuibin 日期:2012年08月23日 来源:本站原创 浏览:


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中医辨证治疗

1、风热外袭

主症:皮肤紫癜,发热,恶风、咽干、咽痛。

兼症:齿衄,鼻衄。

舌象:舌红,苔薄黄。

脉象:脉浮数。

分析:感受风热之邪,风热相搏,扰动血分,血随风动,血不循经,外溢肌肤,发为紫癜;正邪交争,故见发热;风热之邪居表,可见恶风,风为阳邪易袭阳位,风热相搏可见咽干、咽痛,风热之邪上扰血络,可见齿鼻衄血;舌红、苔薄黄、脉浮数均为外感风热之象。

治则:疏风清热、凉血止血

方药:银翘散加减

金银花10克、连翘10克、防风10克、薄荷10克、桔梗10克、牛蒡子10克、荆芥炭10克、板兰根20克、仙鹤草20克、蒲黄炭15克、紫草10克。

方中以金银花、连翘辛凉透邪清热;薄荷、防风、荆芥炭辛散表邪,透邪外出;板蓝根清解热毒;仙鹤草、蒲黄炭、荆芥炭收敛止血;紫草性寒清热止血,诸药合用有疏风清热、凉血止血之功。

此型多见于急性原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患者在出现明显的出血症状前常伴有风热表症,可同时配合双黄连注射液输注,本病积极治疗预后较好,如治疗不当易热入营血,故清热解表是此型治疗关键。

2、热盛动血型

主症:皮肤紫癜,发热,口渴,便秘,尿黄。

兼症:齿衄,鼻衄,便血,尿血,月经过多。

舌象:舌红,苔黄

脉象:脉弦数或滑数

分析:感受温邪,温邪传变入里,热入营血,热与血搏,血不循经,出于肌表,发为紫癜;温邪上犯,动血妄行发为鼻衄、齿衄;热盛伤津,津液匮乏,可见口渴、便秘;舌红苔黄脉弦数或滑数均为热盛之象。

治则:清热解毒,凉血止血。

方药:犀角地黄汤加味。

水牛角30克(先煎)或羚羊角粉(冲服)1克、生地30克、丹皮15克、白芍10克、银花30克、公英30克、生军6克、三七粉(冲服)2克等。

方中用水牛角或羚羊角粉清营凉血,泄热解毒,生地凉血泄营,又能滋热邪所伤之阴,且能止血;白芍敛阴和营;丹皮清热凉血又可活血散瘀,银花、公英清热解毒透邪外出,大黄清热泄火引热下行,三七粉令血止而不留瘀。加减:鼻衄,加黄芩、牛膝、代赭石清肺热引血下行;齿衄,加生石膏、黄连、知母清胃热;便血,加槐角、地榆;尿血加大小蓟、藕节清热利尿止血;

本证多因外感邪热引动实火,临床以火盛动血,灼伤脉络,导致各种出血为辨证要点,故选方侧重于清热解毒,凉血止血。

中成药:羚黄凉血颗粒12克日三次。

3、肝胆火旺型:

主症:皮肤紫癜,伴寒热往来,口苦,咽干,尿黄。

兼症:急躁易怒,齿鼻衄血。

舌象:舌质红,苔黄。

脉象:弦数或滑数。

分析:感受外邪或情志不调,气郁日久化热,邪居少阳可见寒热往来,热迫血行,血不循经,血溢肌肤可见皮肤紫癜,肝失疏泄,胆经不利,可见口苦咽干、急躁易怒;舌质红苔黄弦数或滑数均为肝胆火旺之证。

治则:疏肝清热,凉血止血。

方药:本院自拟柴胡木贼汤加减。

柴胡10克、黄芩12克、木贼10克、青蒿15克、茜草15克、仙鹤草20克、马鞭草15克、白茅根30克、龙胆草10克、甘草6克。

方中用柴胡疏肝清热,和解少阳,黄芩、龙胆草清肝泄火;木贼、青蒿入肝胆经,与柴胡合用起到疏风清热之效,茜草、仙鹤草止血,马鞭草清热解毒,活血散瘀,白茅根利水清热,凉血止血,令热邪出于下焦,诸药合用起到疏肝清热,凉血止血的功效;若出现肝火犯胃,心烦喜呕,可加半夏和胃降逆。

中成药:柴黄生血冲剂12克日三次。

4、阴虚火旺型

主症:紫癜散在,时隐时现,色紫红,五心烦热,夜寐盗汗。

兼症:齿、鼻衄血或妇女月经量过多。

舌象:舌红少苔。

脉象:细数。

分析:久病伤阴或感受热邪,邪去阴伤,阴虚火旺,灼伤脉络,可见紫癜散在,色紫红,时隐时现,脉络受伤,可见齿鼻衄血;阴虚阴不敛阳,虚阳外越,可见两颧发红,阴津受伤可见五心烦热,夜寐盗汗;舌红少苔脉细数均为阴虚火旺之证。

治则:滋阴清热,凉血止血。

方药:知柏地黄汤合茜根散加减。

知母12克、黄柏10克、生地25克、丹皮12克、地骨皮20克、麦冬15克、天门冬15克、紫草15克、黄芩10克、茜草10克、侧柏叶10克等。

方中用知母、黄柏清热降火,生地、丹皮滋阴凉血止血,地骨皮清须热,虚热得除而血自安,麦冬、天冬滋阴降火,茜草有交心肾水火,补血化瘀止血之功,紫草、黄芩、侧柏叶有凉血止血之功,诸药合用起到滋阴清热,凉血止血的作用。加减:本证亦可用大补阴丸加减以滋阴降火,凉血止血;出血严重,加白茅根、藕节、仙鹤草、土大黄以加强止血之功;阴虚阳亢加煅龙牡、龟版滋阴潜阳;潮热明显加青蒿、白薇清虚热。

中成药:柴莲生血冲剂12克3次/d,口服。

江南卷柏片每次5片,3次/d,口服。

5、气不摄血型

主症:病久不愈,反复发生肌衄。

兼症:神疲乏力,头晕目眩,面色苍白或萎黄,食欲不振。

舌象:舌质淡。

脉象:脉细弱。

分析:患者久病伤及正气,脾气不足,气为血之帅,可以鼓动血液运行,同时气可摄血,统摄血液运行于脉道,气不摄血,血不循经,溢于脉外,发为紫癜;脾主统血,升清,主肌肉四肢,其华在面,脾虚可见神疲乏力,面色不华,食欲不振,脾虚升清不利,清窍失养可见头晕目眩;舌质淡脉细弱均为脾虚失摄之症。

治则:益气健脾,摄血止血。

方药:归脾汤加减。

党参15克、黄芪20克、白术10克、龙眼肉10克、木香6克、茯苓10克、阿胶10克、仙鹤草30克、山药10克、血余炭10克、甘草10克等。

方中用党参、黄芪补气健脾摄血,龙眼肉养血和营,茯苓、白术、山药健脾助运,阿胶养血止血,仙鹤草补虚收敛止血,血余炭烧炭止血,甘草健脾和胃调和诸药,诸药合用有益气健脾,摄血止血之功。若见心悸明显,加远志、五味子;月经淋漓不尽,加川断炭、棕榈炭等;若兼见血瘀加丹参、蒲黄、当归。

本证常见于慢性患者,治疗所需周期长,起效较缓,也可兼见他证,临床应注意辨证施治。

中成药:柴术生血冲剂12克3次/d,口服。
益血生胶囊4粒3次/d,口服。

      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中医辨证治疗 通过无极血康医院的如上介绍,相信大家已经有所了解了。还有其他问题或者疑问,可以跟我们咨询了解。希望可以帮到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