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小板减少检查诊断方法
作者:cuibin 日期:2012年06月27日 来源:本站原创 浏览:


血小板减少检查诊断方法

     血小板粘附功能(PAd)测定意义 血小板粘附功能减低见于: 血小板无力症、巨大血小板综合征;血管性假性血友病; 尿毒症、严重的肝脏疾病; 时期应用阿司匹林、保泰松等降低血小板粘附的药物等。粘附功能增高见于高凝状态与血栓性疾病,如心肌梗死、脑血栓形成溶血性贫血鉴别、糖尿病、静脉血栓等。

     血小板聚集功能(PAg)测定意义 血小板聚集功能减低见于:血小板无力症(继发于尿毒症、肝脏病)、骨髓增生综合征,异常蛋白血症 :血小板聚集功能增高见于;高凝状态疾病,如动脉粥样硬化、糖尿病、肾炎、肾病综合征、血栓形成、高脂蛋白血症、外科大手术后等。
 
    血小板减少引发的主要疾病nbsp;     血块退缩(RT)试验意义:血块退缩不良或血块退缩率<40%,见于:⑴血小板功能异常如血小板无力症; ⑵血小板减少性紫癜; ⑶纤维蛋白原或凝血酶原减低;⑷原发性或继发性红细胞增多症。

    血块过度收缩见于:先天性或获得性XⅢ因子缺乏症及严重贫血等。

    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的病因bsp;  血小板第3因子有效性(PF3A)测定意义 :.PF3有效性减低见于:先天性血小板病、血小板无力症、尿毒症、肝脏病、异常蛋白血症、骨髓增生综合征、纤维蛋白溶解、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系统性红斑狼疮以及某些药物的影响。血小板β-球蛋白(β-TC)和血小板第4因子(PF4)测定意义 增高表明血小板被激活及释放反应亢进,见于: 高凝状态和血栓性疾病,如心肌梗死、血小板的特定形态结构脑血管和周围血管病变、DIC、糖尿病、高脂血症、妊娠高血压等;其他,如恶性肿瘤、尿毒症、系统性红斑狼疮等。

    血栓烷素B2(TXB2)测定意义:TXB2增高见于:动脉粥样硬化、心肌梗死、血栓性疾病、糖尿病、高脂血症、恶性肿瘤等。 TXB2减低见于:先天性血小板花生四烯酸代谢障碍性疾病或服用阿司匹林等药物后。

  1、血小板减少的诊断之临床上,该病可分为急性型与慢性型。急性型多见于年龄较小儿童,在病前常有病毒感染史,病程在6个月以内,预后较成人良好;慢性型多见于较大儿童,病前无明显病毒感染史,病程迁延数月至数年,出血症状较轻,易反复发作。

  2、在血小板减少的诊断方法中,化验是比较常见的诊断方法。通过该项诊断,能够清楚的观察到患者血小板计数的减少,若小于50X109/L时可见自发出血的情况,而且出血的时间延长,血块收缩不良。这是血小板减少的诊断之一。

  3、在血小板减少起病前的一周到三周的时间内,患者一般都有过上呼吸道感染的情况,而且患者会表现出皮肤、粘膜有瘀点、瘀斑或血肿,一般不高出皮面。可发生在任何部位,但以下肢较多。鼻衄、齿衄最多见,呕血、黑粪也有发生,有时还会出现出血的情况。

  血小板减少检查诊断方法 希望大家在进行选择时一定要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来进行治疗,只有这样才能取得最好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