伊立替康引起免疫性血小板减少
化疗药物中铂类(尤其奥沙利铂)、环磷酰胺、伊立替康、放线菌素D和氟达拉滨可导致该急症发生,患者临床表现为皮肤瘀斑或出血,通常发生在用药后数小时至48h内,敏感者也可发生在给药后数分钟内。该患者在伊立替康化疗后90min出现血小板减少,应考虑到可能是化疗药物相关性急性血小板减少,此时应立即停用细胞毒性药物,给予积极抢救治疗。即使血小板恢复正常后,患者血浆中抗体仍然存在,因此不建议再次使用相同化疗药物。
伊立替康发生药物相关免疫性血小板减少较为罕见,在药物说明书中提到在上市后使用中,曾报道1例因抗血小板抗体导致外周血小板减少症的病例。因为相关报道罕见,这情况常常容易被忽视,一旦延误诊治,可能出现重要脏器出血而危及生命,临床医师应认识到伊立替康可以导致严重的、迅速发生的免疫性血小板减少,对用药期间血小板急剧减少的患者能尽早作出诊治,避免严重不良反应发生。
伊立替康是喜树碱的半合成衍生物,是拓扑异构酶I的特异性抑制剂,有广谱强效的抗肿瘤活性,在临床应用较广泛,用于治疗晚期大肠癌、小细胞肺癌、卵巢癌及胃癌等恶性肿瘤,尤其作为晚期大肠癌的一线治疗药物,随着大肠癌发病率上升,临床应用日趋增多。主要剂量限制毒性是迟发性腹泻和血液学毒性,7.4%的患者出现血小板减少症,常为化疗药物导致骨髓抑制,到最低点的中位时间为8天,且常伴有白细胞降低,而该患者静滴伊立替康90min即出现血小板急剧减少,无白细胞下降,考虑非骨髓抑制,而与伊立替康致血小板减少有关,常为免疫性因素所致。患者伴有发热及畏寒,可能与血小板在循环血中的大量破坏有关,比较符合免疫性反应发生的特点。
现已发现,药物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的主要免疫机制是以B淋巴细胞介导的体液免疫,根据抗原类型不同分为6种:(1)半抗原型,即药物作为半抗原与细胞膜蛋白结合产生相应的免疫反应;(2)药物相关性抗体型,即可溶性药物诱导机体产生细胞膜蛋白相关性抗体;(3)非班类血小板减少症,即卩非班类药物与血小板表面糖蛋白GP IIb/IIIa结合,引起构象改变,可被机体中自然存在的抗体所识别,而引发免疫相关性血小板减少;(4)药物特异性抗体型,即药物与自身抗体可以特异性识别,抗体的Fab段可以和血小板表面糖蛋白GP IIIa特异性识别,从而形成药物抗体血小板免疫反应体系;(5)自身抗体型,体内的药物诱导机体产生自身反应性抗血小板抗体,主要为IgG,其次为IgM;(6)免疫复合物型,即药物与血小板因子4(PF4)结合后,被自身抗体所识别,药物-PF4-抗体通过血小板表面的Fc受体与血小板相结合,从而诱发后续的免疫反应,导致血小板聚集、破坏,被单核巨噬细胞清除,血小板数量明显减少。
河北无极血康中医医院中医血液病专科,2006年8月被石家庄市市政府主管部门指定为“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定点单位。2018年底我院升级为中医二级医院,为医保定点医院…【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