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中医治疗特色与优势
作者:佚名 日期:2013年04月06日 来源:本站原创 浏览:


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中医治疗特色与优势
一、慢性原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血小板计数≥30×109/L的特色治疗
(一)慢性原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的概念
慢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一般符合下列条件:1.多为成年人患者;2.病程超过半年无自愈倾向;3.无明显出血倾向;4.骨髓巨核细胞成熟障碍。
(二)治疗目标
保持血小板≥30×109/L,稳定病情。
(三)推荐方案
推荐方案类别:中医治疗。
(四)中医治疗方案
1.辨证治疗
此状态慢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患者以气虚失摄;阴虚火旺;脾肾亏虚三个型较常见。
气虚失摄:以起病缓慢,精神萎靡,面色无华,头晕心悸,四肢倦怠,过劳则加重,胃纳欠佳,腹胀便溏,舌质淡,苔薄白,脉细弱为主证。治宜健脾益气,养血摄血。常用药物有党参、白术、黄芪、茯苓、阿胶、大枣、熟地黄、当归、白芍等。
肝肾阴虚:以腰膝酸软,头晕耳鸣,面红颧赤,五心烦热,消瘦盗汗,遗精滑精,月经量少,尿频数色黄,舌质暗红,苔薄黄微腻而干,脉沉弦细数为主证。治宜滋养肝肾。常用药物有熟地黄、生地黄、黄精、枸杞子、山茱萸、龟甲、鳖甲、菟丝子、旱莲草、女贞子、黄柏、知母等。
在避免感染、劳累、剧烈活动、有创治疗等情况下,采用以上方法辨证论治,每天1剂,服用3个月为1个疗程。
2.中成药治疗
杞菊地黄丸:每次5~10g,每日3次,口服。功用:滋阴降火。适用于肝肾阴虚的患者。
归脾丸:每次1~2丸,每日2次,口服。功用:补气养血。适用于气虚血虚的患者。
乌鸡白凤丸:每次1~2丸,每日2次,口服。功用:补血养血。适用于气血两虚的患者。
根据辨证选用以上1~2种药物,服用3个月为1个疗程,连用2~3个疗程判断疗效。
(五)临床中应注意的问题
1.定期随访并关注临床出血症状,定期检测血小板计数,尽量避免感染、药物、有创行为等诱发因素。
2.患者需要进行分娩及相关手术前,可采取机采血小板输注、丙种球蛋白冲击等措施治疗;如若伴发出血,经过常规止血措施欠佳者,也可考虑上述办法以迅速提高血小板计数。
二、慢性难治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10×109/L≤血小板计数<30×109/L,无伴内脏出血的特色治疗
(一)慢性难治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的概念
慢性难治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诊断标准:
1.血小板低于30×109/L;
2.肾上腺皮质激素及脾切除治疗均无效;
3.符合慢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诊断标准。
(二)治疗目标
尽量使血小板上升到安全水平(≥30×109/L),预防严重出血症状。
(三)推荐方案
中医治疗联合西医辅助治疗。推荐方案类别:中医为主西医为辅。
(四)西医治疗原则和目的
1.避免外伤、剧烈活动、有创治疗等
2.采取大剂量维生素C辅助治疗,必要时丙球冲击及输注机采血小板等措施。
(五)中医治疗方案
1.辨证论治
从肝辨证论治,以“和解”法为基础辨证施治,常见肝郁脾虚;肝郁阴虚;气虚血瘀三型。
肝郁脾虚:以胁肋不舒,或胸胁胀闷,忧郁寡欢,喜善太息,纳呆腹胀,倦怠无力,月经不调,舌淡暗苔白,脉弦细弱等为主证。治宜疏肝健脾,养血和营。常用药物有柴胡、白芍、郁金、枳壳、佛手、当归、茯苓、白术、薄荷、生姜等。
肝郁阴虚:以紫癜色红,眩晕耳鸣,急躁易怒,面红目赤、胁肋隐痛、月经量少、舌红苔少,脉弦细为主证。治宜养阴柔肝,凉血宁络。常用药物有当归、阿胶、沙参、石斛、白芍、熟地黄、山茱萸、枸杞子、旱莲草、女贞子。
气虚血瘀:肌肤紫斑色暗,散在出现,时隐时现,反复发作,过劳则加重,精神萎靡,面色无华,头晕心悸,四肢倦怠,胃纳欠佳,腹胀便溏,或有便血,舌质淡或暗,苔薄白,脉细弱为主证。治宜益气活血。常用药物有党参、白术、黄芪、茯苓、阿胶、大枣、丹参、三七、桃仁、红花等。
2.中成药
小柴胡冲剂:每次1包,每日3次,冲服。功用:疏肝解郁。适用于肝郁的患者。
六味地黄丸:每次3~6克,每日3次。功用:滋养肝肾。适用于肝郁阴虚的患者。
归脾丸:每次1~2丸,每日2次,口服。功用:补气养血。适用于肝郁脾虚的患者。
以上用药单用效果欠肯定,在中药辨证及西药治疗的同时,可以配合使用,3个月为1个疗程,治疗2~3个疗程,约2/3患者病趋于情稳定,血小板计数>20~30×109/L,1/3患者血小板计数<20~30×109/L,无明显出血者无需再服针对性西药治疗。部分患者可达缓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