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小板的止血功能原理
伴随着科学进步的发展,医学科学领域也发生着巨大的变化,先进的医疗技术层出不穷,很多医学上的难关也被众多医疗工作者一一攻破。这些白衣天使们为人类的健康事业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血小板减少在医疗方面也有了一定的突破。如果
血小板减少到2万以下,会造成黏膜、脏器、颅内等出血,有生命危险。也就是说血小板有止血功能,具体如下:
(1)粘附功能:血小板粘附是指血小板粘附于血管内皮下组分或其他异物表面的功能。参与的主要因素有胶原、vWF、GPIb/Ⅸ复合物、GPIa/Ⅱa复合物。
(2)聚集功能:血小板聚集是指血小板与血小板之间相互粘附形成血小板团的功能。参与的主要因素有诱导剂、GPⅡb/Ⅲa复合物、纤维蛋白原、Ca2+.诱导剂主要有ADP、胶原、凝血酶、肾上腺素、AA等。聚集机制:在Ca2+存在条件下,活化的血小板通过GPⅡb/Ⅲa复合物与纤维蛋白原结合,发生聚集。血小板聚集分为第一相聚集指外源性诱导剂引起的聚集反应,第二相聚集是由血小板释放的内源性诱导剂引起的聚集反应。
(3)释放反应:在诱导剂作用下,血小板贮存颗粒中的内容物通过OCS释放到血小板外的过程称为释放(分泌)反应。参与释放反应的因素有:诱导剂、Ca2+和完整的骨架系统。
(4)促凝功能:包括PF3的促凝活性;接触产物生成活性(CPFA);胶原诱导的凝血活性(CICA);α颗粒中凝血因子的释放等。
(5)血块收缩功能:血小板具有使血凝块收缩的作用,血凝块缩小并得以加固。血凝块的收缩,有利于伤口的缩小和愈合。
(6)维护血管内皮的完整性:血小板能充填受损血管内皮细胞脱落所造成的空隙,参与血管内皮细胞的再生和修复过程,故能增强血管壁的抗力,减低血管壁的通透性和脆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