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小板减少性紫癜常识:
血小板减少症一般是指
血小板减少性紫癜,但也可能有其它的原因,如下面所述:血小板低的成因有二:
1、是体内生产血小板不足,如骨髓出现问题,病人患有再生障碍性贫血,药物导致骨髓损坏,血癌(白血病)或其他癌症等;
2、是血小板消耗得太快,如免疫性血小板过低症,一般最常见是
血小板减少性紫癜。
正常人的血小板含量为每公升血液,含150x10
9,若降至50x10
9,身体遇到一些碰撞便容易瘀黑;若降至10x10
9,皮下便容易出血,情况非常严重。
血小板过低的一般症状是皮下及黏膜部位如鼻、口腔牙齿容易流血,而关节内出血会导致关节肿胀。血小板过低的情况可通过验血验出,若病人于短时间内病情恶化致死,有可能是血癌所致。若及时发现,则可提供适当的治疗,病况或不至于恶化。
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的临床症状表现:无论何种原因所致的严重血小板减少症,都可引起典型的出血,多发性瘀斑,引起紫癜,最常见于小腿;或在受轻微外伤的部位出现小的散在性瘀斑;粘膜出血(鼻出血,胃肠道和泌尿生殖道和阴道出血)和手术后大量出血。胃肠道大量出血和中枢神经系统内出血可危及生命。
血小板减少性紫癜其特点是血小板显著减少,伴有皮肤粘膜紫癜,严重者可有其它部位出血如鼻出血、牙龈渗血、妇女月经量过多或严重吐血、咯血、便血、尿血等症状,并发颅内出血是本病的致死病因。而过敏性紫癜的特点是四肢肌肤散布斑点或波及全身,重症患者伴关节疼痛或腹痛,便血、吐血、崩溃等,严重者可发展为紫癜性肾炎。
血小板减少性紫癜分为原发性和继发性两类。原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ITP,是一种免疫性综合病征,是常见的出血性疾病。特点是血循环中存在抗血小板抗体,使血小板破坏过多,引起紫癜;而骨髓中巨核细胞正常或增多,幼稚化。临床上可分为急性及慢性两种,二者发病机理及表现有显着不同。
而继发性血小板减少症又称获得性血小板减少症,是继发于其他疾病引起的血小板减少,涉及的病种相当多。如药物性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其他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如 Evans综合征,慢性淋巴细胞性白血病,各种急性白血病,淋巴瘤,系统性红斑狼疮,类风湿性关节炎,甲状腺机能亢进等。
急性型ITP多为10岁以下儿童,两性无差异。多在冬、春季节发病,病前多有病毒感染史,以上呼吸道感染、风疹、麻疹、水痘居多;也可在疫苗接种后,感染与紫癜间的潜伏期多在1~3周内。成人急性型少见,常与药物有关,病情比小儿严重。起病急骤,可有发热。
主要为皮肤、粘膜出血,往往较严重,皮肤出血呈大小不等的瘀点,分布不均,以四肢为多。粘膜出血有鼻衄、牙龈出血、口腔舌粘膜血泡。常有消化道、泌尿道出血,眼结合膜下出血,少数视网膜出血。脊髓或颅内出血常见,可引起下肢麻痹或颅内高压表现,可危及生命。
慢性型ITP较为常见,占原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的80%,多为10~40 岁,女性为男性的3~4倍。起病隐袭。患者可有持续性出血或反复发作,有的表现为局部的出血倾向,如反复鼻衄或月经过多。瘀点及瘀斑可发生在任何部位的皮肤与粘膜,但以四肢远端较多。可有消化道及泌尿道出血。外伤后也可出现深部血肿。颅内出血较少见,但在急性发作时仍可发生。脾脏在深吸气时偶可触及。
中医认知血小板减少性紫癜:
血小板减少性紫癜,属于中医"发斑"、"血证"范畴,病因:由于热毒炽盛,气不摄血,致使血妄行;或可能为肝实脾虚,肝木凌土,脾不统血而引发该病。病情长久不愈会导致脾肾阳虚或肝肾阴虚。中医治疗方法大致为:清肝扶脾,滋阴降火,益气养血。可在中医辨证指导下选用中药方剂治疗。
中医辨证施治以止血为要。主要病机为热、瘀、虚三种。治疗方面,以清热凉血止血、补气阴、活血化瘀为主,同时应参以补益肝肾、健脾益气等法,以达到标本兼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