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的发病原理
作者:cuibin 日期:2012年11月10日 来源:本站原创 浏览:


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的发病原理
   
    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临床以皮肤粘膜或内脏出血为主要表现,是一种常见的疾病。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的特点是四肢肌肤散布斑点或波及全身,重症患者伴关节疼痛或腹痛,便血、吐血、崩溃等。血小板减少性紫癜分为原发性和继发性两类。原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是一种免疫性综合病征,是常见的出血性疾病。特点是血循环中存在抗血小板抗体,使血小板破坏过多,引起紫癜;而骨髓中巨核细胞正常或增多,幼稚化。根据发病年龄、临床表现、血小板计数、病程长短及预后将本病分为急性及慢性两种,二者发病机理及表现有显著不同。

    对于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的病因尚不十分明确,研究发现急性型血小板减少性紫癜与对原发感染的免疫反应间有关,慢性型患者中约半数可测出血清中有抗血小板抗体。正常血小板平均寿命为7~11天,而ITP病人血小板的寿命仅40~230分钟。因为脾脏含有大量的巨噬细胞,可产生高浓度的抗血小板抗体,且血流缓慢可阻留抗体被覆的血小板,因此脾脏成为血小板破坏的主要场所。肝脏和骨髓也是血小板破坏的场所。慢性ITP血小板破坏是由于抗血小板抗体与其相关抗原结合后,被巨噬细胞吞噬所致。急性ITP血小板破坏是由于病毒抗原吸附于血小板表面,并与相应的抗病毒抗体结合,导致血小板被破坏。
 
    巨核细胞成熟障碍也想影响血小板生成的罪魁祸首之一,因血小板和巨核细胞有共同抗原,故抗血小板抗体也可抑制骨髓巨核细胞,使其成熟障碍,从而影响血小板的生成。慢性型多见于育龄妇女,妊娠期容易复发,提示雌激素可能在本病发病中其一定作用,可能是雌激素可增加巨噬细胞对血小板吞噬和破坏能力。

    以上向大家讲解了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的发病原理,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的病因尚在研究当中,目前发现该病的发生与上述这些因素有关,是这些因素的相互影响相互作用,才导致的该病的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