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概述血栓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
血栓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Thrombotic Thrombocytopenic Purpura,TTP)是Moschcowitz首先对本病进行描述的。临床上也称之为
血栓性溶血性紫癜。在1947年Singer等首先使用了TTP的病名。
本病有以下5个主要特点:①
血小板减少性紫癜;②微血管病性溶血性贫血;③肾脏损害;④神经系统症状;⑤发热。本病发病急,临床少见,死亡率高。任何年龄都有可能罹患本病,但大部分在10~40岁之间,而且大多数为女性。
其典型的病理变化是小血管中广泛存在玻璃样血栓,使小血管阻塞。但其病因尚不明确,目前认为可能与免疫反应、感染及其他加药物过敏或血浆中存在一类促血小板凝集因子,而缺乏正常血浆中抑制血小板凝集的因子有关。
血栓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在中医学中依据其发病特征,属于“瘀血”、“血证”的范围内。血证是涉及多个脏腑组织,临床上常见的一类疾病。中医学对血证有较深刻的认识,提出了许多深刻的理论及有效的治疗方法。
血是运行于脉络之中,环流周身濡养四肢百骸的物质,如果留着不行,则为瘀血。其病因主要为寒热之邪、气滞、气虚以及痰湿水饮停滞和外力之伤,以上原因具备其一即可发生瘀血。在《内经》中虽然没有瘀血一词,但却有恶血、留血、血不血,认为气血运行发生障碍,会引起多种疾病。
在《素问·调经论》中有:“血气不和,百病乃变化而生”。又如《素问·脉要精微论》中说:“脉者,血之府也……涩则心痛”。寒为阴那,寒主收引,外感寒邪,容于血脉,会导致或加重瘀血的病变。如《灵枢·痈疽》中说:“寒邪客于经脉之中,则血泣不通”。另外,如津液耗损,血液质地异常也可导致亏血瘀。正如《血证论》中指出:“吐衄、便、漏(血),其血无不离经。凡系离经之血,与营养周身之血己睽绝而不合……此血在身,不能加于好血,而反阻新血之化权,故凡血证,总以祛瘀为要”。
对于皮肤紫斑,古人认为也与瘀血有关。如《内经》中云:“血脉凝泣,络满色变”,“孙络外溢,则经有留血”。在《温疫论》中指出:“邪留血分,里气壅闭,则伏不得外透而为斑”。
在治疗上提出了调畅血行、祛除恶血的治疗思想。在《素问·至真要大论》中指出:“疏其血气,令其调达,而致和平”。《先醒斋医学广笔记》中对活血化瘀的机制作了精辟的论述:“宜行血不宜止血,血不行孙络者,气逆上壅也,行血则血行经络,不止自止,止之则血凝,血凝则发热恶食。病日痼矣”。因此,治疗上应采用活血化瘀法,这样才能收到良好的疗效。
中医病因病机:
本病除与寒热、气滞气虚、痰湿有关外,在脏腑主要与心、肝、脾有密切关系。这是由于心主血脉,肝主疏泄,脾主统血,对血液的运行有直接关系。当脏腑、经脉、气、津受损时,就会影响血液的正常运行,造成血行不畅,脉络瘀阻而成瘀血。
诊断与鉴别论断:
诊断;
1发病特点:本病起病急骤,任何年龄均可发生,以女性患者居多,临床较为罕见。本病可出现多部位的出血倾向,并可伴有发热、黄疸以及神明被扰、瘀血的现象。本病病机复杂,多为虚实夹杂之证。
2证候特点:
(1)皮肤出现青紫斑点及斑块,并可伴有多部位的出血。如鼻衄、齿衄、尿血、便血。
(2)高热,神昏谵语,四肢抽搐,起病急骤,烦躁不安。
(3)可见目黄、身黄、小便黄。
(4)本病除热毒壅盛夹瘀及湿热蕴结夹瘀外,其他各型为虚实夹杂,正虚邪实。
鉴别诊断:
1痰证:痰浊与瘀血有相似之处,两者的相同之处在干部既是病理产物,又是致病因素。痰浊可引起多种临床表现。因痰浊阻滞的部位及影响的脏腑不同。可以出现头痛,胸胁胀痛,咳喘,心悸,神昏,癫狂,肢体麻木或肿胀等症状。痰证所导致的疼痛一般为闷痛或胀痛,并且常伴有胸脘痞闷,苔白滑或厚腻,脉弦或滑。另外,罹患疾证的患者体态多肥胖。
2丹毒:本病归属于外科疾病中,属皮肤病范围之内。皮肤色红如红丹。轻者按压褪色,重者按压色不褪。局部皮肤红肿热痛。
3钓虫病:是因为钩虫匿伏于肠中所致。日久气血耗损,出现面部肿胀色黄,周身皮肤色黄带白,故又称之为“黄胖病”。虽然与本病之黄疸病根都发于脾,但却有本质的不同,正如《杂病源流犀烛·黄胖》中指出的:“……然黄疸则由脾经湿热郁蒸而成;黄胖则湿热未甚,多虫与食积所致,必吐黄水,毛发皆直,或好食生米茶叶土炭之类”。
预后:
本病各证候之间存在着一定的关系。在转归上,主要是阴阳、虚实之间的转化。热为阳邪,易伤阴津,故热证血瘀中常伴有津液亏耗的表现,因此后期常转变为阴虚证。实证的热毒炽盛又湿热内蕴日久不愈,可造成瘀血阻滞,妨碍人体气血阴阳的化生,从而逐渐转变成虚证。但因血瘀属邪实,故虚证实际上为虚实夹杂。
本病的预后,一般来说,若平素体质健壮,正气强者预后良好;但年龄偏大,体质较弱者预后较差。临床上若表现为神昏谵语、抽搐、出血较重,耗血动血者预后不良。少数病情危重者多在明确诊断后的1周至1个月内死亡。但大多数病人经积极治疗后可以缓解,但需要长时间的治疗。
护理预防:
平素要注意精神愉快,起居有节,注意冷暖,少食肥甘滋腻之品。病轻者,若出血症状轻,可以适当活动,有利于气血的运行。病重者应适当休息,或卧床治疗。
对于本病的预防,根本在于预防瘀血的形成或产生。因而主要措施是增强人体的正气,防止情志内伤、饮食失调及外邪侵犯,及时正确地治疗各种疾病,以免人病入络而导致本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