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起血小板假性减少的原因及避免方法
由于血液分析仪不能辨别颗粒的性质,会引起血小板计数结果偏低现象的出现。现将各种原因讨论如下。
1.计数血小板方法学的缺陷造成:准确计数血小板实非易事。自动化的血液分析仪,无论是阻抗法还是光散射法,对于血小板数及形态正常的标本,结果一般比较可靠,但是对于血小板明显减少和/或形态异常者,所得结果误差甚大,有时甚至难以计数。其原因是:这些方法基本上都是依据细胞的大小进行区分和计数的,而正常人的血小板体积相差甚大,可自2fl至20fl以上,其体积分布直方图不是对称的,而是明显地向右延伸,即都存在一定数量的大血小板。在病理情况下,大血小板会更多地增加。由于大部分血液分析仪不能将大血小板与小红细胞等分开,致使许多大血小板被当成红细胞而未计入血小板总数中,从而使血小板计数结果偏低[1]。
2.采集血液标本不顺利造成:采血过程影响血小板计数的准确性,采血速度和出血是否顺利是保证血小板数目准确的关键。手指采血时若方法掌握不当,如采血速度慢、出血不畅、挤压采血部位等,都会造成假性血小板减少[2]。静脉经多次穿刺而引起的水肿及皮下出血时,因组织损伤,组织凝血因子混入血液标本中产生肉眼看不见的小凝块,是造成血细胞分析仪计数血小板出现假性减少的常见原因之一,所以对血小板减少患者应注意阅片,必要时重新采血[3]。
3.标本放置时间不足造成:在实际工作中,采取标本后立即进行检测,有时会出现血小板计数假性减少现象。这是由于血小板离体后,其形态立即发生变化,其外膜形成的微小管游离端向外伸展,从而在血小板周围形成丝状伪足,数个这样的血小板伪足相互缠绕,形成血小板可逆聚集体,其体积一般和淋巴细胞大小相似。由于这种血小板不被溶血剂溶解,故而使血小板计数暂时减少,随着时间的延长,这种假性聚集发生一定程度的解聚,所以,为了提高准确性,建议在采血后放置15~20min再测定可得到准确结果。
4.抗凝剂EDTA的影响造成:按照ICSH的建议,1.5~2.2mg的EDTA-K2抗凝1ml的全血可以抑制血小板聚集,从而达到抗凝的目的。但有极少数人的血小板在用EDTA抗凝时,反而会出现血小板聚集,即EDTA依赖性血小板减少症。它可能与血小板表面存在某种隐匿性抗原有关[4],这种抗原导致血小板活化,形态发生变化,由正常的圆盘状变为圆球形,改变了血小板膜表面某种隐匿性抗原构象,与存在血浆中的自身抗体结合,激活细胞膜中的磷酸酯酶A2和磷脂酶C,使血小板膜磷脂水解并释放花生四烯酸等活性物质。这些物质能活化血小板纤维蛋白原受体,促使血小板与纤维蛋白原聚集成团[5]。另一种现象是血小板粘附于白细胞上的“血小板卫星现象”,它是由于白细胞表面的IgG或Fc段与血小板表面的GPⅡb/Ⅲa结合所致,与疾病和药物无关。对于这类标本,只能换用非EDTA抗凝剂进行重新计数,比如枸橼酸盐或在EDTA抗凝血中加入肝磷脂。
5.疾病状态的影响:外科大手术后,血小板易发生聚集[6]。使用促凝药后,如维生素K1、维生素K3、止血敏等,当药物过量或某种患者对这类药物较为敏感时,也可发生血小板聚集。恶性肿瘤患者血小板数量增多,聚集功能增强,也可引起血小板聚集。部分肺部疾病及产妇或待产妇、烧伤等患者均可出现血小板聚集,尤其是慢性肺心病患者,其体内的血小板被激活,使血小板粘附、聚集、释放的功能增强。此时,只有通过显微镜下计数才能得到正确的结果。
案例中的病人可能受到本身的疾病状态、EDTA对血小板的影响,及标本放置时间等多种因素的共同影响,造成了血小板检测的假性减低。
河北无极血康中医医院中医血液病专科,2006年8月被石家庄市市政府主管部门指定为“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定点单位。2018年底我院升级为中医二级医院,为医保定点医院…【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