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小板减少疾病病因
作者:cuibin 日期:2012年08月23日 来源:本站原创 浏览:


血小板减少疾病病因

    血小板疾病的预后主要与发病的原因、出血量及伴随症状有关。一般血热炽盛者虽起病急,有时出血较重,但若治疗及时,抗御外邪的 侵袭,治疗措施得当,百分之八十的患者可以在6个月内缓解,并且效果较好。治愈后复发的概率较低。 但若失治误治,病情反复发作,病程超过半年,病情由实证转为虚证的气虚不摄、阴虚火旺、瘀血阻络型 ,此时治疗上会有一定的因难。总之,本病的预后良好。少数患者出血重,合并中风或呕血、便血,常常 导致患者的死亡。

    首先,血小板减少性紫癜不是恶性病,除极少数因血小板低于1万(10×109/L)、发生危及生命的出血外,一般预后良好。急性型尤其是儿童患者80%会自发缓解。慢性型(尤其是难治性)患者反复发作,病程较长。

    对于血热妄行型要避免外邪的侵袭,以免造成脉络受损,热迫血行而出血。对于气虚 不摄者要注意饮食调理及起居有节,不可过劳,以免伤及脾胃,加重病情。阴虚火旺及感受火热燥邪者应 忌食辛辣刺激之品,以免耗伤阴津、血瘀者应尽量避免受寒,以免寒凝血瘀加重病情。另外,还应调情志 ,以免肝气郁结,气滞血瘀,导致病情缠绵难愈。

    现代医学治疗以肾上腺皮质激素为首选,疗效不佳,采用免疫抑制剂,脾切除等常规 疗法,因激素的禁忌症和副作用而使很多患者形成激素撤减综合症而不能根治。而免疫抑制剂的毒副作用 较大,停药后易复发,易导致骨髓抑制和诱发肿瘤的危险而不能广泛应用。脾全切更是一种创伤性的治疗 方法,大部分患者不易接受。近年来,大剂量丙球冲击,血浆置换等新疗法不断出现,但仍缺乏根本性的 治疗措施。

    目前认为病毒感染引起ITP不是由于病毒的直接作用而是有免疫机制参与;因为常在病毒感染后2~3周发病,且患者血清中大多数存在血小板表面包被抗体(PAIgG)增加,引起血小板被吞噬细胞所破坏。急性型比慢性型抗体量更高,血小板破坏更多。有的病人同时发生血小板减少性紫癜和自身免疫性溶血;新生儿患者均半数母亲患有同样疾病;这些现象都支持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是免疫性疾病。

     血小板减少疾病病因 介绍就是这些,希望可以帮到大家。